近来,业内对一个迅速崛起的资源整合型企业——中鼎牧业关注甚多,大家看法不一,众说纷纭。有的投以崇拜的目光,有的抱着质疑的态度。众所周知,我国牧业处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目前70%以上都是中小型牧场,包括一家一户的散户,只有20~30%的是大型牧场,就像现代牧业、辉山、圣牧、首农、上海牛奶集团等,但真正中国牧业的主流不是他们,真正牧业的主流是能够代表70%奶农的千家万户的牧场、中小型牧场,所以,未来的中国牧业的管理水平能不能和世界竞争,取决于70%能否成功转型升级。而中鼎牧业正是迎合这样的大势——要推进养殖规模化,核心是对占据现有奶源绝大部分的中小牧场进行存量整合。
据了解,中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鼎牧业”)成立于2013年5月23日,公司注册资本4800万,经营范围为奶牛养殖、农业技术推广。中鼎牧业专注于以奶牛养殖业务为核心的产业资源整合,至2014年年底,中鼎牧业已整合了32家牧场,预计到2015年年底将发展至100个牧场,存栏奶牛数达到100000头,正欲打造成国内一家融农牧乳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型乳业集团,迄今为止,在海外购地种植奶牛所需饲草料、乳业团队等板块也已启动。那么中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有如此的发展速度,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跻身牧业前十名?
本刊记者受邀参加中鼎牧业2015年年会,并有幸采访了该公司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李万青先生。他是该公司的发起人之一。在年会上记者深深地被这个创建仅有一年多的企业所吸引,每个中鼎人都激情满满、信心十足,更被孙国强总裁在年会报告上屡次提到的“廉洁”牧业所打动,这是一个“百年中鼎”所承载的“厚德”,加之“中鼎模式”的聚合,这让记者不禁想到了“厚德载道聚合致远”八个字。本期记者就带您一起揭开中鼎神秘的面纱。
中鼎“横空出世”
李万青总经理给记者回忆了中鼎在孕育时的奶业境况,“2012、2013年的时候,因为奶源的形势一直是V字形波动,一直不稳定,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时,乳企到处抢奶;供大于求时可能就要砍掉一部分奶源,价格一直波动性很大”。
从2004年开始李万青总经理就养奶牛,一直到现在,他依旧称自己是养牛人,十几年的养牛生涯,让他看到的是两三年一个波动,奶农像是坐上了“过山车”,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筹码,只能跟随行情或赚得盆满钵满,或赔得食不果腹,“确实是奶农这块的单打独斗和散户的抗风险能力弱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技术这块会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逐渐地奶牛养殖的技术是慢慢成熟所以相对来说,差异不是太大;而更多的是源于市场风险。”李总无奈地说道。
有了这样的市场把握,李万青和志同道合的业内同仁开始了深入地探讨。“那时跟我们的总裁孙国强、杨邦厦、侯立军等经常一起讨论未来中国的路子,未来中国的牧业出路在哪里?”在回首我们牧业这几年走过来的路,包括国际上牧业的发展模式,我们一致觉得“奶农联合体”既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沿着国际发达国家走过来的路前行,所以中鼎牧业于5月23日横空出世。“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一件非常有创举的或者是具有意义的一个事情,因为当时2013年时是牛奶非常紧缺的一个时期。大家都知道在牛奶紧缺、乳企抢奶时,我公司整合产业资源是有难度的,更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
坚定信念,聚合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众所周知,2014 是行业不平凡的一年,更是中鼎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所有中鼎人求发展、盼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中鼎之路。“五月份我们完成第一个股权重组的牧场——三河绿源牧场,6月份中鼎第一个承包租赁的牧场——三农嘉华牧场,7月份第一个全资收购牧场——浅山牧场,9.19日在廊坊的第一间办公室装修完毕,从10月份开始,中鼎承包经营、参股、控股的模式,全面铺开,11月份,北京区域发展的第一个牧场星宝牧场,12月份河南区域发展的第一个牧场”。几乎每一个区域的第一个牧场都需要我们拓展部人员至少前去十次洽谈、推广我们的模式,慢慢地,奶农们从尝试着接受到主动找来前来接洽合作事宜,这里面的功劳和艰辛恐怕只有中鼎人自己知道。孙国强总裁经常说“每个省份的第一个牧场在中鼎未来的发展上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所有的第一个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
“至2014年年底,中鼎已经发展成为存栏25000头奶牛的大型企业,相较于年初设定的20000头目标超额完成任务”。这个消息振奋了每一个中鼎人,也让当初投以质疑目光的人见证了奇迹。
中鼎高层对2015年定立的目标任务是全年达成存栏100000头奶牛,100个牧场,在特殊的经济行情下,中鼎要有不一样的作为。
另一个声音随之传来,2015年整合100个牧场,如何管理?如何保证奶源质量?如何保障收益?
中鼎给出的答案是,“集团总部一人不增,管理100个牧场,等同于管理30几个牧场”。这在行业内实属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中鼎人何来自信能做到并做好?
大“德”行事 树“牧业”品牌
中鼎牧业以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建立了集中管理、综合监察、分段控制的管理模式,同时通过体系执行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牧场管理水平,持续强化了公司治理能力,保障了企业的高效运营。中鼎牧业董事会特设六个专门委员会,在强化董事职责、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增强了董事会对公司经营、运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公司以总部为核心,下设运营管理中心、运营保障中心、贸易部、财务部、销售部、行政人力部、战略拓展部、质量技术部等八大部门,统筹管理各牧场,实现了企业人、财、物管理的高效协调。
“反哺”只为共同成长
“上至发起人,下至普通员工,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在做着一件对行业很有价值的事情。”李万青总经理在给记者讲起他的满腔热情时提到,“从两三个人,逐渐发展壮大,现在所有员工有1000人”每个加入中鼎大家庭的人都认同这种模式,这种企业文化。“因为我们拿过来一个牛场,短期肯定是不挣钱的,然后用我们挣钱的牛场反哺给不挣钱的牛场,为的就是让所有的牛场能够共同成长。”
“廉洁、公平、正气”还牧业一片净土
我们就是要建整合牧业行业的廉洁平台,做供应商和采供商公平、正气、透明,真正地廉洁牧业,无论从我们的销售、拓展和贸易人员,我们要保证绝对地廉洁,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觉得中鼎是一家干事的企业,中鼎是一个想发展的企业,中鼎是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
做“廉洁”牧业是老板、总裁、发起人做事的风格,也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一定要把不规矩的事想尽一切办法排除。中鼎人自己做了,影响行业的合作伙伴,整个行业才能多了一片净土。
“其他别的企业,饲料、兽药、设备等,大家都有这种追求的想法,要想做没有做不成的事,要是都能做好了,行业就健康了”,至于如何真正做到廉洁,李总如此回答记者,“我们逐渐地从文化思想的教育上,从制度的健全和建设上,从抓腐败的力度上共同去着手,逐渐变成一个反腐常态。另外,不管是员工、主管还是总经理都是靠能力赚钱,只要付出了,努力了,中鼎就会给予与付出相对应的薪资报酬,这可能比私下里贪污的钱有荣誉、有价值,也更被我们公司的文化认可”。李总举例说,一个场长年薪十几万,二十万,甚至几十万,他怎么会因为一两千的小事,把他在这个行业的口碑都破坏掉了,金杯,银杯,不如企业的口碑。对企业自身发展来说也必须这么做,“这么多牛场,采购量就是几个亿,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藏污纳垢,留下后患,所以一旦出现类似问题,我们的企业又如何发展呢?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请客送礼,贪污腐败,人情关系”。我们也是经营多年牛场的,每差一点点的数据我们也是能看出来的,价格、量,一点点波动,我们都能分析出来。对于这一点,李总藉着自己十几年经营牛场的经验,有了充足的信心。
中鼎人发挥极致潜能 为行业树标杆
我们制定的机制就是这样的,费用绩效化,绩效目标化,所有的都跟目标挂钩。“你做到了你再报费用,你要做不到就只有生活费,这样就把所有场长、部长、部门负责人的积极性最大的调动起来,每天想的不是跟哪个部门负责人的关系好一点,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把你的目标完成,你的费用有了,你的待遇有了,你的价值也就有了,你在公司的地位就有了”。中鼎要想成功,要想颠覆行业,要想快速地扩张,除了做到廉洁以外,激发出每个人的所有潜能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要给行业树一个标杆。
中鼎特殊的模式和理念有了“借力”合作伙伴的筹码,同时,这种理念和模式也回馈了优良记录的合作伙伴。
“中鼎的设计上比较合理,比如常规的运转流程是:我们需要购买饲料,我给饲料厂打电话买饲料,告诉他送哪,完了到那以后,牧场场长检测、检验,合格后卸货,然后上我这儿来接单,签单,把发票给我开过来,这样的话,我们100个牧场,我们需要数以累计的人力物力”,李总话音一转,“我们的流程简化到什么程度,我们将所有牧场划片管理,我把牛场的通讯录地址交给饲料厂,由他们全权负责,保证所辖片区牧场不缺料、断货,费用月底统一结算”。每个月,我们会对饲料厂进行考核,断料或者质量的问题被拒收,我们罚你,没断料,质量又好我们还会奖励饲料厂。
李总介绍道,中鼎跟供应商的合作基础是非常强的,“只要供应商保质保量,我们保证他们的利润,双方一定经得住市场、人格的考验,这靠得不是技巧,而是理念”。
据了解,中鼎牧业和其供应商(尤其是优质供应商)签署的是长达五年的合同,这既满足了供应商长期的合作意向,也让他们减少了开拓市场所消耗的精力和人力,能够把更多的人力和精力运用到采购高质量的物资产品。
抱团取暖 聚合致远
中鼎就是抵御乳业寒冬的棉衣,就是破解行业困局的铁锤
从2014年9月开始,奶价一直处于下行趋势,12月份全国大范围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真正的大风险来了”,李总给记者解释道:“大浪淘沙一下就把这个对于没有前瞻性预测市场风险,以及没有抵御风险能力的一大部分的散户们都会被淘汰,因为从牛奶质量、牛奶安全这块,还有养殖技术,都已经跟不上现代奶业、中国奶业的发展形势”。说到无数个奶农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能自救,李万青总经理湿润了眼眶,“他从奶农走出来,应该更能懂奶农的不易”,这是记者的揣测,也许正是这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触动了他们建立“奶农联合体”的设想。
“这正应和了我们当时对未来市场的把握和推测,所以,我们应该整合起来,就是我们搞这个“奶农联合体”,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概念,“像欧洲,虽然他们是2.0元每公斤的牛奶,但是分红还分一块呢,这不就3.0多了吗?还有其他的政府补助和反补贴,但是中国这块就唯一的一个奶价,奶农没有综合收入,所以,奶农联合体可以起到两个大的作用,一个是抗风险能力,一个是奶业结构和产业链贯穿。”这对我们未来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或者稳定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孙国强总裁曾引用任正非《华为的冬天》的一句话,“在冬天里,没有预防,就会冻死,谁有棉衣就能活下来”。并坦言中鼎就是行业内抵御寒冬的棉衣,就是破解困局的铁锤。
“但是也没有想到2014年就会到来,现在出现这个倒奶杀牛的事件以后,对这个行业冲击确实挺大,但是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离总给记者解释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内在意义,机遇就是我们的整合速度会更加加快,以前发起的时候预计三年整合到100个牛场,现在我们可能两年的时间就能整合到100个牛场。挑战就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么多牛场,如何解决这么多人才的问题。
未来中鼎将建造一校、一场、一网,一校就是要建一个中国牧业的黄埔军校,将来我们向社会开放了,为社会上输出很多人才,这也是中鼎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有了这个能力,我们的牛场才能满足人才需求;一场,现阶段我们要马上打造一家标准化牧场,就是把我们所有信息化的手段、平台,硬件的支持,将来所有中鼎接手的牧场全按照这个来做;一网就是信息化,这个平台就是打开电脑所有管理的信息化,只要这个一校、一场、一网建立起来了,中鼎整个的管理就成熟了。
打造全产业链 中鼎的下一步走在哪里?
中鼎意欲打造成国内一家融农牧乳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大型乳业集团。农业是中鼎大乳业全产业链的合理延伸,是中鼎产业链的起点和保证;牧业是中鼎赖以撬动农牧乳全产业链大乳业集团的杠杆;乳业是中鼎全产业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应对中国人饮奶品质提升需求的发展良机。
中鼎牧业凭借运营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草、料、器、养、奶”的产业规划,并以“资”作为产业支撑。“5+1”产业发展战略的迅速形成,为中鼎牧业的产业腾飞插上了翅膀。草指的是农业,即粗饲料这块;料就是精饲料,将来会建饲料厂;器就是设备;养殖这块就是牧业公司;奶就是牛奶加工,再加上金融支持,然后把这个产业链串联起来,让每一个环节都发挥它极致的作用。
“农业这块就是上游的供给链,我们公司现在俄罗斯已经有30万亩土地,最终预计能到200万亩,现在已经启动运营了,种子化肥等问题已经解决了,就剩到2015年4月份就开始全面播种”,据李万青总经理介绍,因为中鼎走的是一个境内企业的境外园区,他们在境外有地,投资是从境外投出去的,中鼎自己的员工去种,种出来仅供给牛场的牛吃,只不过是中间中粮和英联给加工了一下。
从饲料角度来说,未来中鼎将占中国乳业份额的5~10%,奶牛的上游可能是我们粗饲料和精饲料的竞争优势非常大。“将来我们在俄罗斯种的玉米,比国内饲料成本大大地下降了。”李总在说到自己独到的优势时,那份自信深深感染了记者,“国内的其他牧业公司没法跟我们这个低成本的饲料竞争,因为我们是唯一一家在海外有地的,粗饲料和精饲料就有了保障了,一下就大大降低了成本,这是第一成本优势,另一个是完全精细化管理优势,我们牧业这块做的精细化管理,相对来说,中小型牧场精细化更有优势”。(中鼎牧场精细化管理将在下期详细展开讲述,此处不做赘述。)
李总提到,国家政策要求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我们100个牧场,200个牧场,都这么做到了,我们会减少多少化肥的投入量,能向社会提供多少有机饲料,有机粗饲料和有机牛奶,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价值,这就是优势,小区做不到,万头牧场更做不到”。李总的话想必代表了很多中小牧场场长的心声,这样的比例实际上从政策也好,从行业的需求也好,更应该保护中小型牧场,这样的发展才会更稳定、更健康。
“中鼎想做、正在做的是一件对行业、社会很有价值的事”
当记者问道如何用一句话来总结中鼎时,李万青总经理语重心长地说道“中鼎牧业确实干了一件对这个行业、社会都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事,其中包括个人价值、行业价值、企业价值、社会价值,既成就了个人价值,也体现了行业价值,也对行业和对社会有一个贡献价值”。
“我们这个事确实是给中国奶业做了一个很大的贡献,其他的牧业公司都是自己买牛,自己建场,我们反而是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就是你养不了牛的,既有这种土地资源和牧场资源,还有奶牛资源的,然后即将被淘汰的,让我们给挽救了,即将被落水的让我们给拉回来了,如果我们做了100个或者是200个牧场,那我们对这个行业做了多大的贡献,然后我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就是我们整合了这么多资源,来拯救或者挽救这些奶农”。李总希冀能够通过《奶牛》杂志向社会媒体和政府呼吁,应该对中鼎前期模式多做宣传和正面引导,政府应该看到他们现在在做什么,并且公司上下携手共同把这件事做好,为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做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如果说,现代牧业等万头牧场在十年前引领了规模化牧场的建设风潮一样,十年之后的今天,中鼎模式将上承天势、下接地气,引领中国奶业走出困局,走向新的成就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