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十年前生产的走私冻肉走上部分消费者餐桌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不法分子先把走私冻肉用集装箱给运到越南等邻国,而后雇佣边民,化整为零“蚂蚁搬家”似的“搬到国内”。这些超龄冻肉多为国外替换的战略储备物资,流向二三线城市,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和小餐馆。
超龄走私冻肉对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造成极大危害,针对走私冻肉的非法行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各种专项整治行动。但是“70后猪蹄”“80后鸡爪”几经改头换面之后竟能堂而皇之地登上餐桌,这背后隐藏的现实困境仍值得多方深思。
从具体事件来看,“蚂蚁搬家”的走私方式,给相关部门打击走私的专项行动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是,涉及到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必须要按照中央政策精神,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要加大冻肉走私的专项查处力度,对涉及走私环节违法犯罪分子按照法律予以严惩,同时要加强在特定边境地区对搬运走私冻肉边民的宣传惩戒和引导工作。双管齐下,从源头上斩断超龄冻肉流入我国境内的走私链条。
从超龄冻肉在国内传播的链条和过程来看,在冷鲜肉运输、储存、分销各个环节都有加强监管和查处的必要。然而现实是,地方政府在监管考核、监管激励、监管意愿和监管能力等多方面都与确保监管要求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超龄冻肉在二三线城市更加猖獗的原因之一。因此,消除超龄冻肉在国内的生存土壤,要特别重视加强二三线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大对监管部门的考核力度和激励制度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肉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去年人均肉食消费量已达64公斤/年。2014年我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进口245.8万吨,肉类自给率非常高,可以说,我国的肉类供应是非常充足的,我们餐桌上主要供应的还是中国肉。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供应充足,为什么超龄冻肉还能走上消费者的餐桌?这其中,既有走私商贩无视法律道德约束攫取经济利益的原因,也与我国肉食消费明显的结构不对称相关。一些消费者喜食鸡爪以及部分动物内脏等,这些肉类产品在国外并不具备规模消费需求,在高额利润刺激下涌入中国市场成为必然。
近些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牛羊肉等肉食需求,各地按照中央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粮改饲”的试点,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可以预期不断壮大的中国畜牧业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未来消费者的肉食需求。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把符合消费者口味需求的牛羊肉等产业做强做大,不仅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压缩走私超龄冻肉的利益空间,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
走私超龄冻肉走上百姓餐桌,涉及面广、影响恶劣,既会对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又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破坏市场竞争秩序,于人于公无利,只是中饱了某些超龄冻肉产业链从业者的私囊。对这种行为,全社会都要严打,要综合施策、强力推动,既要从源头上斩断走私链条,又要加强二三线城市监管能力建设,消除超龄冻肉的生存土壤,更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和节奏,扶持特定畜牧产业,提高我国畜牧产业的比较效益和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超龄冻肉于无形,不给走私超龄冻肉破坏“吃货美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