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4月空降蒙牛之前供职中粮近20年。接到调任之后她经历了怀疑、被动接受到喜欢、甚至兴奋的情绪变动,为什么选择她执掌这头“巨牛”的舵,按照中粮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建豪的话来说,“孙伊萍的优势是女性的亲和力以及专业背景,这让她在几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由此,也就让我们看到了孙伊萍用她的柔情改革,实现了与“牛”共舞。
天降大任,临危受命
2009年7月,中粮集团及厚朴投资共同入股蒙牛,斥资61亿港元收购了蒙牛20%的股份,成为蒙牛第一大股东。对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来说,61亿港元是一个相当划算的交易;但因为08年三聚氰胺对整个乳业的影响,以及蒙牛自身的艰难处境,中粮集团的入主像是捧起一块烫手山芋。
入主蒙牛后,中粮集团并没有急于拿起手术刀,除了提出蒙牛必须在战略和质量安全把控上要达到中粮集团的整体要求,最初3年里,中粮集团对蒙牛基本“不介入经营管理”,杨文俊和原团队仍然实际操盘。但这并未让蒙牛走上正轨。
当外界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蒙牛能否顺利走出品牌危机,未来究竟何去何从,大股东中粮集团备受舆论压力,对于宁高宁而言,这自然是更为恰当的重新布局并实质管理蒙牛的时机。此时正值杨文俊两届任满,孙伊萍被宁高宁“钦点”执掌蒙牛。
但当时的孙伊萍并没来得及完全做好准备,只带了一位秘书,蒙着就去了蒙牛:“老板(宁高宁)告诉我,这是家特好的公司,你就去吧。”
“那时候心理压力特别大,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孙伊萍说。
宁高宁看重的,是孙伊萍身上那种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的素养,以及她对管理的热情,而不仅仅是因为她出身于中粮系。
不惧挑战,对症下药
从中粮“空降”蒙牛,对外界来说,孙伊萍就像一位边疆大吏,除了管理之外,她还需要为蒙牛带来新的信号——在变革中突破。
乳业市场对于孙伊萍来说是陌生的,何况要接手的还是百亿乳企。宁高宁没有给她太多时间考虑和准备。孙伊萍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找出蒙牛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第1个月我是在极度焦虑中度过的——有太多事情要处理,要见好多人,开好多会。”
在来到蒙牛之前,孙伊萍同外界一样以为蒙牛的问题出在质量管理和外部公关上。所以第1个月就召开了质量管理大会,但在考察过蒙牛的终端质量管理体系之后,让她吃惊的是,蒙牛的质量管理可以说在行业了是数一数二的,外部公关的问题也是表象,真正本质问题是“做事方法和思路”:第一,人才结构不够健全;第二,长远的系统建设不够全面,更关注短期行为。
“系统就犹如骨架,没有一副合适的骨架就撑不起一头‘大象’的重量。”
很快孙伊萍便开始了“孙氏变革”:一,整合涉及全产业链的质量体系,从奶源到生产到销售。2012年她组织开了10次质量大会,提出质量管理的“四套马车”,核心是围绕集团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奶源质量中心、营运质量中心和销售质量中心,重新梳理了质量管理的流程,让它更加简洁畅通。二,设立一个从集团到事业部的质量管理数据化架构。别人研究IPO敲钟时,她已经研究出了一套“IPO”管理之道。“I”是innovation (颠覆性创新)——这是孙伊萍想要带领蒙牛成为创新引领的营养健康食品公司的美好愿景;”P”是People、Performance、Process(人、绩效、流程)——这是她要让管理出效益的坚定原则;“O”是指Openness: Transparency and Integration)——阳光与融合,这是她领导下的蒙牛价值观。孙伊萍相信,填好“I”、“P”、“O”三张表,来引领蒙牛转型升级。
柔情改革,治“牛”焉用刀
有人说,在中国企业界有两位女性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她们都在引领着各自的行业发展,那就是家电行业的董明珠和乳业的孙伊萍。不同的却是孙伊萍的“身段”要比“铁娘子”董明珠柔软许多,除了找出蒙牛的问题之外,如何与团队融合,带领这支有着强烈牛氏风格的团队也是孙伊萍面临的巨大挑战。
按孙伊萍的理解,“与团队的融合,不仅是你认识团队,还要让他们认识你。”在最初的时间里,她能感受到来自团队的不信任,尽管这支团队有着高效的执行力。
“我不能等着团队来接纳我,我相信沟通的力量,在蒙牛的两年里,我给全体员工写了8 封信,这在以前是从未发生的。信都是我自己写的,是我的肺腑之言,让我欣慰的是,每次我都能得到很多员工的回复。”
在她上任的第30天,孙伊萍给全体员工写了第一封信:“在短短的30天里,我完成了从怀疑到被动接受、直到喜欢上这家公司、甚至有点兴奋的全过程。最令我兴奋的是,我看到了一家有机会走向伟大的公司。”在这次与蒙牛员工首次敞开心扉的过程中,她还强调“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辩解,而是认真地反省不足和过失,全心全意地关注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用我们的真诚去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正因如此,孙伊萍并没有急于在媒体以及公众面前亮相,而是寻找蒙牛新的企业价值观。此后,蒙牛启动以重建价值观、提升质量、树立信心、重塑形象为核心的“阳光行动”,在对内凝聚共识、鼓舞士气的同时,与外界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交流,“高尚、阳光、透明、创新”的新蒙牛价值观也逐渐形成。
2012年7月26日,孙伊萍给蒙牛员工发出第二封信:“‘摆脱官僚、重心下移、用心沟通、解决问题’,这是我对新蒙牛沟通文化的设想。但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员工似乎不太习惯于大胆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计划启动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名字就叫做‘倾听’。让每一个员工都能针对公司的情况和未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公司的领导层、尤其是集团高管能够把倾听员工心声当作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沟通”发现问题,这是孙伊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因为她的主动沟通,最为迫切的“前端奶源质量把控问题”得到了解决,成为蒙牛推动品牌战略的重要一环。
2012年11月7日,孙伊萍上任蒙牛总裁的第两百天,她第五次给员工写信,这封信的标题叫“解放正能量”。随着蒙牛的变化,她称呼员工为“各位亲们”,署名则是“你们的朋友”。在这封信里,她希望把她所见所感的“正能量”传递给蒙牛人。 “记得有一次,在沈阳出差的时候,因为别的事情,到了晚上11点钟,工作才结束。路过事业部的时候,同事竟然还在等着我,他们非常渴望能够有一次跟总裁沟通的机会。虽然那天我们聊到了凌晨一点,但是从他们不知疲倦的脸上,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敬业。这种‘正能量’让我回酒店后久久不能入睡。”而普通员工们,也从孙伊萍身上发现了正能量。一位中层对记者说,“从她每次给员工写信的时间看,有的是凌晨一点、有的凌晨四点,这尤其让大家感动。”
孙伊萍用她的亲和,真诚的态度,与团队沟通交流,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一系列改革才得以平静完成,顺利推进。
经过一系列转型变革,2013年蒙牛营收突破4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5%,2014年营收突破500亿,集团收入和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分別提升15.4%和44.1%。 而孙伊萍因为卓越的成就,2013,2014两度荣获“最具影响力商界木兰人物”,2014获颁“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家奖”和“亚洲消费品行业最佳CEO奖”。就在昨天,2016年1月22日,孙伊萍荣获“第十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领军企业奖”。
2015年 12月18日蒙牛集团2016年会以“改变•全员加速中”为主题! 破茧蝶变3年,为什么依然谈“改变”?孙伊萍分析总结了中国市场环境“4D”特点(Deceleration放缓、Digital数字化、Diversity多样化、Dual-childpolicy二孩政策)。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孙伊萍认为,“蒙牛制胜未来的关键是内生式结构调整和创新性增长,并着重从国际化、数字化、合伙人、生态圈四维度推动蒙牛整体创新和升级。”
2014年在面对HBR中文版采访时,她说希望2015年的主题是“起舞”,如今已进入2016的大门,我们相信孙伊萍会用她的柔情与果敢,与蒙牛实现更加完美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