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一肺炎和其他器官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散发性疾病。除此之外,患兔还表现消化紊乱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败血症。
病原 肺炎克雷伯氏菌为本病的病原。
流行特点 本菌为肠道、呼吸道、土壤、水和谷类等的常在菌,当兔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原因造成应激,如忽冷忽热,空气不洁,长途运输,饲料的突然变换等,可促进本病发生,引起呼吸道、泌尿道以及皮肤的感染。
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兔均有易感性,但以断奶前后的仔兔以及怀孕母兔的发病率Z高,危害Z为严重。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多为散发。
症状 病兔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喷嚏,流稀水样鼻汁。较为严者,呼吸困难。仔兔感染后,极度虚弱,很快发生死亡。怀孕兔发生流产。个别病兔还表现腹泻症状。
病理变化 主要在呼吸道。可见气管环肌肉出现,气管腔内充满泡沫状的液体。肺充血、出血。重症病例,出现严重的肺炎,呈大理石样。胸、腹膜积有血红色的渗出物。肝脏有粟粒样或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脾肿大,边缘变钝。肠道出血、淤血。个别病兔出现多器官及皮下脓肿。
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很难作出诊断,只有通过细菌学检查才能对本病进行诊断。
防治 预防本病要注意灭鼠,做好兔场的清洁工作。一旦发生病兔,及时隔离治疗。发生本病后,可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氟哌酸。环丙沙星注射液、链霉素、庆大霉素注射液。此外,多黏菌素B、痢菌净、新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也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但治疗可能不及上述4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