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变性简称脂变,是指实质细胞的胞浆内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脂滴。脂滴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甘油三脂)、类脂或二者的混合物。脂肪变性和颗粒变性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器官。肝脏是z易发生这种病变的器官,其次是肾脏和心脏等器官。


畜禽上其中以脂肪肝、霉菌肝、药物肝、毒素肝、病毒肝危害z为严重,而这五大肝病的实质是各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中毒、败血症、缺氧(贫血、淤血)以及必要的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的脂肪变性的病理过程和肝脏病变的z终表象。上述致病因素都可以引起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或脂肪酸氧化受损,致使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变为脂肪滴出现于细胞内。



眼观变化:病变轻微时,仅见器官色泽稍带黄色,脂变严重时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质地脆弱易碎,边缘钝圆,切面外翻,触之有油腻感,色泽呈灰黄色或土黄色。镜检: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圆球状脂滴,脂滴也可以通过核膜孔进入细胞核内。随着病变的发展,小的脂滴互相融合成为较大的脂滴,细胞原有结构消失,细胞核也常常被挤压于一侧,严重时可见到胞核浓缩、破裂或消失。
肝脏发生脂变的特征如下:
变性轻微,色泽较黄;严重时,体积肿大,质地松软易碎,色泽变黄,切面肝小叶结构模糊。如伴有淤血,切面上见由暗红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变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类似槟榔切面的花纹,故称之为“槟榔肝”。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或相互融合的大脂滴,胞核常被挤压于一侧,与脂肪细胞相似。若是由于中毒引起的脂变,脂滴主要分布于肝小叶的周边区,成为周边脂肪化;若是因缺氧引起的脂变,脂滴主要分布于肝小叶的中央区,称为中心脂肪化;严重时,脂滴分布于整个肝小叶,使之失去正常结构,与一般的脂肪组织相似,称为脂肪肝。
五大肝病的形成过程的实质是脂肪变性,脂肪变性是可复性的病理过程。除去病因,物质代谢恢复正常后,脂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继恢复。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导致细胞坏死,变为不可逆损伤。五大肝病治疗恢复过程中胆汁酸起着重要影响。
胆汁酸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目前在动物医学界很多专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胆汁酸在动物机体内乳化脂肪扩大与脂肪酶的接触面积;调控胰脂肪酶和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提高其对脂肪的水解代谢;在肠道内转运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另外,胆汁酸通过调控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活性,明显减少了自体脂肪的分解代谢。综上所述,胆汁酸能够节约能量原料,提高能量利用率,改善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是节约资源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