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
  • 详情
  • 联系
  • 推荐
发送询价分享好友 货源供应首页 货源供应分类 切换频道
1/5
牧草种子图1

牧草种子

2015-02-02 13:254240询价
价格 面议
发货 北京
该产品库存不足
产品详情
 
紫花苜蓿
拉丁名:Medicago sativa

英文名:Alfalfa
豆科( Leguminosae)苜蓿属多年生草本。又名紫苜蓿、苜蓿。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兼用作物。

形态与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侧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较干旱的地区可达10米左右。茎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倾,圆形或棱形,幼茎有疏毛,根状茎发达,根颈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为15~60个,Z多可达100个以上。叶为三小叶,倒卵形,先端较宽,有齿。花为总状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荚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荚有种子4~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千粒重1.5~1.9克。紫花苜蓿适应性广,但较喜温暖、多晴少雨的干燥气候。年降水量以500~900毫米Z宜,超过1000毫米时不利于生长;低于3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则难以正常生长。耐寒性强,种子在4~6℃即可发芽。出苗后能耐短时间的-5~-6℃低温,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温。在积雪覆盖下,-40℃低温亦不致受冻害。生长Z适温度为20~25℃,高温会抑制生长。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约消耗水446~500克,每形成1克种子约消耗水800克。但因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能力。Z忌渍水,生长期淹水24~28小时即大量死亡。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下、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种植为宜。中国已筛选出一批良种,如早发、生长快的关中苜蓿,高产、株型大的陇东苜蓿,再生能力强的新疆大叶苜蓿,中熟的晋南苜蓿,耐寒力强的东北苜蓿等,都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栽培 
播种前要进行整地保墒。中国北方一般采取冬播“寄子”(将种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后及早出苗)或早春顶凌播种,以利抗旱保苗。中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于8月上旬;华北一带应在9月以前。晚播则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越冬。发芽率高的纯净种子,每公顷播量15千克左右,与其他作物混播时可适当减少播量。条播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种深度1.5~2厘米。幼苗生长缓慢,要加强管理,防止杂草为害。刈草后要及时追施肥料,特别是磷、钾肥。常见害虫有蚜虫、蓟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潜叶蝇;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农药后需间隔一定时间再喂牲畜,以防中毒。留种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每公顷播种量为 7.5~11千克,行距40~60厘米,增施磷、钾肥。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   
 
利用 
紫花苜蓿富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称。初花到盛花期鲜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0.8%,粗纤维6.8~7.8%,无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茎、叶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采食过多发生膨胀病。也可制成青贮饲料或干草。从现蕾到初花期,10%左右茎枝开第一朵花时刈割的第 1茬鲜草,质较嫩,营养价值较高。过早刈割时产量低,迟割则茎木质化增加,且易掉叶。Z后一茬宜在当地重霜前约1个月刈割。每次要留茬3~5厘米,以免刈伤根颈,每年Z后一次割草时,要留茬8~10厘米。北方干旱地区冬前割后培土,有利翌年再生。   
 
紫花苜蓿(Alfalfa)
紫花苜蓿又名苜蓿、紫苜蓿,是世界上Z重要的栽培牧草,因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易消化,而被称为“牧草之王”。测产试验表明,其平均鲜草产量达5279千克/亩;粗蛋白含量达22.8%;干物质含量达20.3%;粗脂肪含量为2.1%;钙含量为2.0%;磷含量为0.28%。我州在2003年引种成功的基础上,相继在大理、洱源、弥渡、南涧、巍山等奶牛和肉牛基地县开展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累计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通过四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基本摸索出适合我州自然环境条件的种植方法,现简介如下: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中性或微碱性壤土或沙壤土。2、整地:种草地全耕,耕深30厘米,碎土、挖平、开墒,墒间沟深20厘米。田地四周开挖排水沟,沟深40厘米。3、播种量和播种季节:紫花苜蓿播种量为1-1.2千克/亩。播种季节以6-8月为宜,8月底以前必须播完,以保证其安全越冬。4、播种方法:播种前先对种子进行处理,将根瘤菌剂按种子用量的1%加水制成菌液洒到种子上,加复合肥或细干土充分搅拌均匀即可。播种时开墒拉线条播,墒宽1.5米,行距20厘米,播幅5厘米,每墒播6行。播种后镇压。5、施肥方法:施足底肥,每亩施农家肥2000千克、钙镁磷50千克,一次施完。每次刈割后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情况施追肥,施撒量为钙镁磷15千克/亩、硫酸钾5千克/亩,灌溉后撒施。另外可根据当地情况施浇沼液,或将农家肥发醇晒干后压细撒施。6、紫花苜蓿的管理:苗期精细管理,发现缺苗即时补上,并进行人工清除杂害草,每次刈割后必须进行中耕除草。晴天播种后立即灌溉,但水不能漫过墒面,出苗后灌溉可漫墒。雨季充分利用墒间沟和田地四周的排水沟排涝,避免造成弱苗或死苗。出苗期至分枝前特别要注意保持土壤潮湿,每隔3-6天灌透水一次,防止出苗后晒死。同时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对地下害虫(地老虎等),可在播种前和出苗后用敌百虫、百树得等农药在太阳落山后直接施撒。7、紫花苜蓿的利用:紫花苜蓿的生长期6-8年,其产量Z高的是第2-4年,种植后一年可割4-5次,适宜收获期为初花期。播种后40天左右,须作第一次除杂性刈割,留茬5厘米左右,以后当牧草生长至初花期时,就可刈割利用,留茬高度3-5厘米。
因苜蓿根系发达,易于养护管理。近几年,苜蓿也被广泛应用在边坡绿化和水土保持中。
一年生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L.

 

一年生黑麦草又称多花黑麦草或意大利黑麦草,是一年生或越年生丛生型禾草,适宜在凉爽湿润的气候下种植。在粘土和砂土中都能生长,但是Z喜欢肥沃、排水性好的土壤。Z佳生长气温是18度-25℃。在我国一年生黑麦草主要用于南方冬闲田与水稻等作物轮作,生产冬季和早春的饲料。

 
一年生黑麦草有两种基本类型:西方型(Westerwold)和意大利型(Italian),其中的西方型品种是真正的一年生牧草,种植当年就抽穗,前期产量极高,可在3-6个月时间获得很高的产量。意大利型品种在气候适宜地区可生长两年,是越年生牧草。一年生黑麦草是生长速度Z快的牧草之一,产量高,饲草质量好,适合多种草食家畜、猪和草鱼等。一年生黑麦草可用于青饲、调制干草或青贮。
 
 
一年生黑麦草条播播种量1-1.5公斤-1.5kg/亩,播种深度0.5-1厘米 10 mm。撒播播量3kg1.5-2公斤/亩。播后大约5 – 7天出苗。在播种的同时,每公顷可施50公斤50公斤氮肥,以后每次割草后追肥。充足水分和氮肥是一年生黑麦草高产的重要保证。
 
一年生黑麦草有二倍体(2n)和四倍体(4n)品种,二倍体品种干物质含量高,四倍体品种糖份含量高,纤维少。四倍体一年生黑麦草适口性更好,也比二倍体更耐旱,更适合作为晚播的二茬作物。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PERENNIAL RYEGRASS)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原产于西南欧、北非及亚洲西南等地区,是世界温带地区Z重要的牧草之一。我国从70年代从丹麦、荷兰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引进了许多品种,在四川、云南、贵州以及湖南建成了大面积的人工草地,生长良好。

 
植物学特征及生态适应性
多年生黑麦草为禾本科黑麦草属(Lolium L.)多年生草本。须根稠密,在15—20cm的土层中呈网状,秆丛生,基部常斜卧,高50~100厘米,具3-4节。叶片披针状,叶长10~25厘米,宽3~6毫米,质柔软,被微毛。穗状花序长10~30厘米,有小穗15—23个,小穗无柄,生于穗轴的两侧,颖果、梭形,千粒重1.5g。
多年生黑麦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年降雨量1000~1500毫米的地区生长。生长的Z适温度为20℃,10℃时也能较好生长。高于35℃或低于0℃则生长不良,在我国南方夏季炎热高温的条件下,越夏困难,往往枯死,但在夏季凉爽的山区,能很好生长,抗寒性也很差,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不能或不能稳定越冬,在北京地区,越冬率为50%左右,适宜在肥沃、湿润、PH 6—7,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种植,对N、P、K要求迫切,尤其对N肥更为敏感,再生力强,抽穗前收割或放牧,能迅速恢复生长。多年生黑麦草一般利用年限为4—5年,管理得当,可延长使用寿命。
 
栽培与管理措施
多年生黑麦草播种前应保持土壤含水量,精细整地,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500公斤和磷肥(过磷酸钙)20公斤作为底肥。苗期及每次刈割或放牧后,Z好能够施追肥(尿素)10~20公斤/亩。
可春播或秋播,但Z适宜在9~11月播种。播种方法为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5~30厘米,播种深度1~2厘米,播种量1~1.5公斤/亩。适宜与白三叶、红三叶混播,播种量为:0.7~1.0公斤/亩+白三叶0.2~0.35公斤/亩或红三叶0.35~0.5公斤/亩。
  多年生黑麦草为速生牧草,再生力强,每次刈割或放牧后,Z好追施N素肥料,在分蘖、拔节和抽穗前,需水较多,适时灌溉,可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在夏季炎热时,灌排水可降低土壤温度,有利越夏。
 
饲用价值
草质柔嫩多汁,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采食,适于青饲、调制干草或青贮,亦可与三叶草混播放牧,是饲养马、牛、羊、猪、禽、兔和草食性鱼类的优质牧草。据试验,每投喂20~25公斤的多年生黑麦草,可增重1公斤的草鱼。
 
适宜种植区域
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区都能种植,主要包括:云贵高原、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区;我国北方冬季不太寒冷,且有积雪覆盖地区也可种植,如新疆北部、宁夏、甘肃和陕西南部及山西、山东等地区。
三叶草
科别:酢浆草科
学名:OxaliscorniculataL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分布Z广的一种牧草,也可兼作绿肥。本属约有360多种,其中在农业上有利用价值的约有 25种,而以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T.repens)和绛三叶(T.incarnatum)3个种栽培较多。此外,还有杂三叶(T.hybridum)等。

红三叶
又名红车轴草。分布于欧洲及美国、新西兰等。中国淮河以南亦有栽培。茎直立或斜升,圆而有凹凸纵纹,高60~100厘米。小叶上有浅白色V形斑纹,叶面有毛,全缘。头状花序,着花100朵以上,红紫色,自花不结实。荚果倒卵形,果皮膜质,每荚含种子1粒。种子肾形或近三角形,黄褐色,千粒重1.5克左右。
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旱、耐寒。适宜于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粘性土壤生长。生长周期一般为2~6年,在温暖条件下,常缩短为二年生或一年生。红三叶为长日照作物,日照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结实。用作牲畜饲草栽培时,一般同禾本科牧草混播;用作绿肥或饲料时常单独栽培。接种根瘤菌可明显提高产量。春、秋均可播种,每公顷播种量15千克左右。条播行距20~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每年可刈割2~4次。茎叶柔软,略带苦味。鲜草约含粗蛋白质4.1%,粗脂肪1.1 %,粗纤维7.7%,无氮浸出物12.4%,灰分2.0%。每公顷鲜草产量可达30~60吨。
 
白三叶
又名白车轴草。16世纪后期荷兰首先栽培,现温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淮河以南和西南地区均有栽培。多年生草本,着地生根。茎细长而软,匍匐地面,植株高30~60厘米。叶柄长,小叶倒卵形或近倒心形,叶缘有细锯齿。头状花序,着花10~80朵,白或淡紫红色。荚果倒卵状矩形,每荚有种子3~4粒。种子近圆形,黄色,千粒重0.5~0.7克。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广,耐酸性强, pH4.5的土壤仍能生长,除盐碱土外,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均可生长。再生性好,耐践踏,属放牧型牧草。开花前,鲜草含粗蛋白质5.1%,粗脂肪0.6%,粗纤维2.8%,无氮浸出物9.2%,灰分2.1%。产量虽不如红三叶,但适口性好,营养价值也较高。
 
绛三叶
又名绛车轴草。原产欧洲,分布欧洲东北部及北美洲等地。中国淮北及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引种栽培。可用作牧草、地面覆盖植被或绿肥,也可作填闲作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圆而中空,高70厘米左右。叶片近圆形,两面均生短毛,叶柄大,托叶圆而大,膜质。头状花序圆筒状,花深红色。荚果倒卵形,内含种子1粒。种子圆形,黄或褐色,千粒重3.2克。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耐荫。花蕾期鲜草含粗蛋白质3.0%,粗脂肪0.60%,粗纤维4.7%,无氮浸出物7.4%,灰分1.7%。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北京正道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用户第1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