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农倒奶的新闻最近屡有爆出,历史教科书说,奶农倒奶是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的生产过剩的结果。然而,大萧条时期美国人倒牛奶入海,并非因为万恶的资本家没人性以及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问题,相反,问题恰恰在于政府干预自由市场。
奶农倒奶,不是资本主义的错
一、教科书上的资本家倒奶故事骗了你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对农业全面管制,倒牛奶确有其事,但不是资本家所所为
“万恶的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海里也不给穷人”,这是许多人对于“万恶”资本主义的印象,资本家缺乏人性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不堪。倾倒牛奶的内容也被收录进高中历史教材的罗斯福新政部分,然而,只要稍加考证,就能发现这其实并非事情的真相。美国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彻底的经济管制措施,生产控制(包括对种植面积、种植量、作物种类、养殖量的控制)是贯穿该时期的核心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与此相配套,这一套措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罗斯福建议农场主削减生产,或者干脆什么也不生产,农场主的损失由政府来补贴。他认为,减少供应可以抬高农产品的价格,以避免农民的损失。政府从农场主那里租下他们的土地买单时并不种植任何东西,实际上政府是贴钱给农场主不让他们去生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倒牛奶的事情,不过倒掉牛奶的不是万恶的资本家,而是农民和奶业工人,一开始是抗议式地倒牛奶,后来则是由政府组织倒牛奶。
光1933年,罗斯福政府就毁掉了1000万英亩棉田、600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羊
何止是倒掉牛奶,罗斯福政府还有更惊人的举措。罗斯福新政初的1933年,政府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毁掉了1000万英亩的棉田,收购和屠宰了20多万头即将临产母猪和600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政府同时给予农场主提供大量的补贴,以让他们保证不产出。从短期看,农民(主要是得到政府补贴的大农场主)的收入几乎增长了50%,但这中间,三分之二的收入增长来自政府补贴(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另外三分之一则转嫁到市场的高价(还是纳税人买单)。此时,美国还有许多人处于失业状态中,在为政府的农业支持计划买单。
自己家多种了点小麦竟然成了违法的事情,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
1938年,对于遵守减产计划的农民发给津贴,凡是按计划生产的农场,都会得到较高的价格支持,超过限额的农场则会受到相应处罚。当时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一位名叫费尔本的农民因为自家多种了些小麦(超过了《农业调整法案》的规定),结果就被处罚,1942年上诉至最高法院,依然被判败诉,理由是自己家种了小麦就不会到市场上去买小麦,这损害了州际贸易,于是这是违法的行为。这即是著名的小麦超种案——“威卡德诉费尔本案”(Wickard vs. Filburn)。
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教科书声称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挽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运。近来人们都在反思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张维迎甚至喊出了“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的口号,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加重了大萧条的程度,延长了大萧条的时间,罗斯福新政在教科书里的功绩简直是一派胡言。
二、欧盟奶农为什么倒奶?
欧盟对奶品实行计划式的配额制度,欧盟公民每年为此平白多支付200亿欧元
如同罗斯福新政,欧盟为应对牛奶生产过剩的问题,采取的也是对于牛奶的全面管制政策。欧盟对于奶业实行的是配额制度是其农业共同政策的一部分,于1984年开始实施,包括对于牛奶业全面的价格干预以及各种相关的财政补贴。在配额制度下,欧盟各国生产多少牛奶都有最高配额,超过配额将被罚款。据意大利《晚邮报》2010年报道,由于意大利生产的牛奶超过欧盟的配额,累计被欧盟罚款3.758亿欧元。
1979年建立“共同责任税”,要求奶制品部门生产严重和过剩的农民必须支付罚金,1984年为控制牛奶产量建立了牛奶生产配额制。1988年通过实施的“农业开支指导”原则,通过限定欧共体农业支出的最高额度,规定主要农产品的最高产量以获得补贴支付等措施。
在配额制度下,欧盟不但可以控制各国的产奶量,而且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干预奶品价格。人为限制牛奶的产量,从而把牛奶的价格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另外,欧盟也直接对奶制品进行定价干预,并进行各种补贴。为了稳定奶农收益,要给奶农补贴。结果是,欧盟内部的牛奶和奶制品价格仍然高于世界市场价,据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估计,欧盟公民每年为此多支付200亿欧元。
奶农而不是资本家屡次上街倒奶抗议欧盟将对牛奶逐渐市场化取消补贴和配额制度
上街倒奶的抗议活动,多次在欧盟上演。2009年9月,由于奶价暴跌,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的奶农不断举行抗议活动。每次上街倒奶,都是因为牛奶的价格下跌,奶农们实际上还是表达了对于取消配额和补贴政策的敌视。他们认为,由于欧盟对于奶业的逐渐放开,才使得牛奶生产过剩,所以导致牛奶生产过剩和价格的下跌。这次抗议倒奶的都是奶农,和资本家没有任何关系。
奶农们要求欧盟继续维持配额制度,要求对经济进行管制甚至控制显然是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相悖而行的。近年来,欧盟一直在推进农业的市场化,2008年年底欧盟农业部长会议决定,欧盟将逐步取消牛奶的生产限额,直到2015年3月底完全取消,与此同时,直接对于农业发放的补贴也将会逐渐减少。这一政策,自然招致了欧盟国家奶农们的强烈不满。
三、补贴和管制农业是甜蜜的毒药
管制和补贴农业与自由市场制度背道而行,极大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据经合组织估计,平均每100美元的农业产值中,有20—30美元来自政府补贴。有观点认为,由于政府的巨额补贴,美国与欧洲的农业才强大。其实不然,对于农业,政府补贴越多越是削弱竞争力,因为那些本来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在市场上理应被淘汰,补贴的存在使其依然可以生存,如果领补贴比讨好消费者还划算,没人愿意去市场上冒险,这阻碍了商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另外,为了使本国农业免受外国的竞争,许多国家对农业实施了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一国的消费者最终为这些政策买单,他们只能买价高物不美的产品。
80%的农业补贴最终落入排名前20%的大农场主口袋,补贴农业加剧了不公
拿到政府补贴的常常不是“可怜”的奶农,而是一些跨国大企业。据《新闻周刊》报道,80%的农业补贴最终落入排名前20%的大农场主口袋。而英国一个名为“农业补贴”的非政府组织公布一份补贴接受者名单,发现最大的受益者是雀巢、联合利华、英国女王等大企业和贵族土地所有者。这就是说,实际上是用广大的贫民老百姓的钱(税收),去补贴各种大企业和大农场主,这能说是公平吗?讽刺的是,花了大笔钱补贴奶业的欧盟人民,“享受”到的是比国际市场要贵的牛奶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