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优化品种、科技支撑、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推广牧场养殖模式,逐步扩大高产核心群,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稳定生鲜乳产销关系,新乡市高标准现代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将再上新台阶,奶业将成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支撑。
近年来,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奶业,将其作为深化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重点来抓,从2013年起连续开展“奶牛养殖转型升级行动”,加大财政投入,创新融资机制,引进高产品种,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推进养殖方式升级,深化生鲜乳质量监管,全市奶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了奶牛单产、生鲜乳质量“双提升”,奶业已经成为新乡畜牧业的新兴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奶牛存栏8.3万头。2014年,全市生鲜乳总产量33.5万吨,新建5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4个,全市2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区)达到59个,千头以上规模场5个,生鲜乳收购站55个。
政策引导,转型升级。把奶牛小区向牧场转型作为发展现代奶业的重点,加大财政扶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转型示范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有力地推动了奶牛养殖方式转变,牧场式养殖已经成为我市奶牛养殖的主导模式。两年来,全市16家小区转型为牧场,牧场式管理企业达到35个,占全市奶牛规模场(区)的59%,其中,建有带卧床的高标准牛棚的规模场28家,占全市奶牛规模场(区)的47%。
科技支撑,提升单产。在加快小区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广使用TMR、全株青贮等先进生产技术,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生鲜乳质量。目前,全市购置TMR拌料机、实行全日粮混合饲喂技术的奶牛养殖场(区)达到35家,占奶牛规模场(区)总数的59%;31家奶牛场(区)实施了全株玉米青贮,占奶牛规模场(区)总数的53%。小区奶牛平均年单产水平由原来的4.5吨提升至6吨以上,牧场平均年单产水平由原来的6吨左右提升至7吨以上。
产销衔接,助力转型。加强与伊利、蒙牛、三元等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沟通,协调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企业的产销关系,优质优价,稳定合作。目前,新乡市已经成为伊利、三元、蒙牛、花花牛等乳品加工企业的优质奶源基地,奶牛牧场生鲜乳按高于小区生鲜乳10%左右的价格收购,提高了牧场养殖效益,有力地拉动了奶牛小区向牧场转型。
深化监管,确保质量。去年5月,新乡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分类监管。各县(市)、区对所有奶牛养殖场区、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运输车辆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生鲜乳流量流向,建立监管对象数据库。按照分类监管风险等级,划分三类监管类别,明确监管内容,规定监管频次,实施风险评级动态管理,严格属地管理、分片包干、定人定点的监管责任,实现了监管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分类监管实施以来,全市奶牛养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效率明显提升,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今后,新乡市将坚持把奶业作为新乡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以发展牧场养殖、提高奶牛单产为重点,按照优化品种、科技支撑、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推广牧场养殖模式,扩大高产核心群,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稳定生鲜乳产销关系,打造全省高标准现代化优质奶源基地。
概况: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是一家以现代化奶牛养殖为主业的新兴畜牧企业。公司始建于2009年,占地面积430亩,基础设施投资1.33亿元。2013年4月20日,引入第一批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目前,公司存栏奶牛5000余头,年总产量达1900万公斤,年单产10.93吨。
公司建有标准双列牛舍8栋,床位4214个,面积为31354平方米;现代化挤奶厅2个,全部采用利拉伐真空挤奶设备,可同时为96头奶牛挤奶;犊牛暖棚、犊牛岛200个,能保证犊牛健康成长,有效控制疾病发生;建有青贮池5座,总容积为5.4944万立方米。粪污无害化处理系统采用自动刮粪、自动冲洗、固液分离、雨污分流、六级沉淀,将污染降至最低;饲料基地使用有机肥做基肥,保证了饲料品质,可生产高端有机奶,形成了循环的生态产业链;牛群采用TMR饲喂技术,实现了奶牛养殖的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
(资料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