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资讯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2017年度上海奶业发展报告(奶牛养殖部分)

2018-05-31 14:536330daxuwang长三角奶业

1 上海奶牛生产的特点

上海奶牛养殖的历史比较长,可追溯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前。就大群奶牛规模化养殖也有6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明显的优势。上海是我国近代奶业的发源地,是中国奶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奶牛发展优势区域之一。上海奶牛饲养头数和生鲜乳总产量虽占全国的份额很低,但通过60多年老中青三代养牛人的努力,上海奶牛养殖实现了百分之百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百分之百实施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百分之百机械化挤奶和全程冷链质量控制、按质论价;百分之百实行特定疫病强制免疫和检疫。上海生鲜乳质量高于国家标准,达到和优于欧美标准。上海奶牛业在规模化养殖、成乳牛平均单产、生鲜乳质量、良种培育、规范管理、新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 近八年上海奶牛单产概况2010—2017年上海郊区和光明食品集团奶牛单产平均每年增长297千克,其中光明食品集团、松江区、金山区和嘉定区平均单产较高,每年的增幅也较快(见表1和图1)。3 2017年上海奶牛生产情况2017年上海奶牛生产情况分两部份来统计分析。第一部份是根据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畜牧办统计的数据来分析(归属为上海市的奶牛场);第二部份是根据上海奶业行业协会收集统计的数据来分析(包括:光明牧业在外地的奶牛场和原上海郊区近几年搬迁到上海周边地区异地养殖的奶牛场,这些奶牛场的生鲜乳绝大部份交给光明乳业的。)3.1 归属为上海市奶牛场的生产情况(资料来源: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畜牧办)3.1.1概况从2016年浦东新区迪士尼周边区域的开发,黑臭河道、畜禽养殖场专项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浦东新区2016年关闭了25个奶牛场,奶牛饲养数比2015年减少7,252头,奶牛养殖实施区域和结构调整,上海市奶牛饲养总量开始呈现负增长。2017年上半年浦东新区进一步全面退养,宝山、奉贤区也全面退养,光明牧业所在的青浦香花、奉贤胡桥、东海和嘉定朱桥奶牛场也全面退养,奶牛饲养总量继续呈现负增长。2017年底上海市饲养荷斯坦奶牛64,708头,比2016年的77,273头减少了12,565头,减少16.26%,其中上海市本地存栏37,368头,同比减少26.15%(主要为浦东新区、宝山区、奉贤区),上海市域外存栏27,340头,同比略有增长(主要为江苏海丰和安徽练江奶牛场)。2017年底饲养成乳牛34,284头,比2016年同期40,478头减少6,194头,减少15.30%;2017年生鲜乳总产量36.19万吨,比2016年36.37万吨减少0.49%;2017年成乳牛平均累计单产9,807.12千克,比2016年9,486.46千克增长3.38%;2017年底奶牛场38个,全部为规模化奶牛场,比2016年底65个减少41.54%(见表2)。2017年上海市奶牛生产的总特点可概括为:牛奶养殖场和奶牛总头数、成乳牛头数持续减少,但成乳牛单产有所增长,生鲜乳总产和上年基本持平。3.1.2养殖规模上海奶牛养殖规模从小而散到适度规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80年代为了解决当时上海市民吃奶难的问题,在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援助项目支持下,上海加快了郊县的奶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养牛户,1988年养牛户达4,239户,平均每户养牛为10头,由于养牛户的增加,收奶站也随之大量兴建,到1994年上海市牛奶公司共投资建了34个收奶站。随后每户的饲养头数有所增加,户数有所减少,到1998年养牛户达1,124户,平均每户养牛近30头。以后,经过自然淘汰,户数进一步减少,每户养牛头数逐步增加,收奶站开始关闭,到2000年上海郊区收奶站还剩15个。2000年上海提出奶牛业的升级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平稳安定地关闭收奶站。从1967年建立第一个收奶站到2006年关闭最后一个收奶站,上海收奶站共走过了近40年的风雨兴衰历程。上海收奶站的关闭标志着小而散饲养模式结束,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养牛时代的开始。2004年后上海奶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近二十多年呈现“牧场减少、规模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平稳”的态势。奶牛场数逐年减少,2004年161个,2008年120个,2010年116个,2011年110个,2012年108个,2013年104个,2014年99个,2015年96个,2016年65个,2017年38个。奶牛场数减幅一年比一年快,2017年与比2004年比,减少了123个。2017年上海奶牛养殖规模情况(见图2、图3)。上海奶牛业养殖500头以上规模与中小型牧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牛奶产量和质量等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中小型牧场,特别是规模牧场具备人才和管理优势,对科学养牛,确保奶牛健康、舒适、高产、出效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全市奶牛生产中起到了领头作用,带动了全市生产水平整体的提高。3.1.3奶牛养殖归属情况2017年上海奶牛养殖归属情况(见图4)。2016年原上海牛奶集团经营奶牛场整体并入光明乳业下属光明牧业有限公司。2017年光明食品集团奶牛饲养头数达到51,759头,占全市的79.99%,占有率比2016年增加了约8.36个百分点,光明乳业自有牧场的牛头数所占比例比去年增加,奶业产业一体化进程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上海郊区奶牛饲养头数随着浦东新区、宝山区、奉贤区的全面退养,2017年饲养头数为12,949头,占全市的20.01%,占有率比2016年降低了8.36个百分点。3.1.4奶牛养殖区域分布2017年上海奶牛养殖区域分布(见图5)上海奶牛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海”,即:海湾、海岛和海丰(江苏大丰)。2017年和2016年相比,由于浦东新区、宝山区、奉贤区奶牛的全面退养和2016年江苏海丰二期申丰万头奶牛场的投产,原来区域布局有所变化。海湾(浦东新区、奉贤、金山)2017年饲养奶牛17,606头占27.21%,比2016年减少7.15个百分点;海岛(崇明) 2017年饲养奶牛18,288头占28.26%,比2016年增加4.13个百分点;海丰(江苏大丰)2017年饲养奶牛25,437头占39.31%,比2016年增加7.1个百分点;其他(嘉定、松江、安徽练江)2017年饲养奶牛3,377头占5.22%,比2016年减少4.08个百分点。3.1.5牛群结构分布2017年上海奶牛群结构分布合理,成乳牛34284头,占52.98 %,比2016年的52.38%增加0.6个百分点;育成牛5,389头,占8.33 %,比2016年的10.79%减少2.46个百分点;发育牛14,365头,占22.2%,比2016年的18.67%增加3.53个百分点;犊牛10,670头,占16.49%,比2016年的18.16%减少1.67个百分点。2017年上海奶群结构分布(见图6)。3.1.6奶牛平均单产分布情况2017年上海市38个奶牛场,成乳牛单产5—5.99吨的2个(其中1个为饲养娟姗杂交牛的练江有机牧场);成乳牛单产7—7.99吨的5个;成乳牛单产8—9.99吨的3个;成乳牛单产9—9.99吨的17个;成乳牛单产10—10.99吨的9个;成乳牛单产超过11吨的1个;后备牛场1个。2017年上海奶牛平均单产分布情况,分别按奶牛场数和牛头数进行统计分析(见图7、图8)。2017年单产超过10吨奶牛场情况(见表3、表4)。按奶牛场数统计结果看2017年成乳牛单产超过8,000千克的有30个奶牛场,占78.95%。因为这些奶牛场的规模均比较大,所以按奶牛头数统计结果看,成乳牛单产超过8,000千克的奶牛场共饲养58,022头荷斯坦奶牛,占89.67%。3.1.7生鲜乳质量和价格3.1.7.1以国际标准生产优质牛奶,生鲜乳质量明显提高上海以国际标准生产优质牛奶——实施优化奶源行动计划,从1995年以来,在提高奶源质量上狠下功夫。上海地区生鲜乳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现行生鲜乳收购检测为乳脂率、乳蛋白率、细菌数、抗生素残留、黄曲霉毒素M1、冰点、亚硝酸盐、体细胞数等八大指标,以严格的标准,用经济杠杆手段,引导奶牛场生产优质生鲜乳,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自2008年5月,上海建立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以来,奶牛生产保持良性发展。加上第三方监测、优质优价机制不断完善。近年来上海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奶牛场建设工作逐年推进,全部为规模化奶牛场。机器挤奶,挤出的奶直接进入直冷式冷缸,减少了空气接触污染、并可立即制冷,使奶温降至要求的4℃以内。乳品厂直接到奶牛场收购生鲜乳,减少中间环节,保证生鲜乳质量。上海收购的生鲜乳质量明显提高,乳脂率、乳蛋白率逐年提高,细菌数、体细胞数逐年下降。3.1.7.2稳步推进优质乳工程,全面提升生鲜乳质量优质乳工程利国、利企、利民,上海稳步推进优质乳工程。2017年4月汇同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专家专程到光明乳业讨论推进实施优质乳工程工作部署,并召开了由奶协、奶农、乳企和检测单位等四方代表会,为在上海地区推进优质乳工程,确定由上海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第三方对生鲜乳进厂采样进行全过程监督。5月光明乳业在华东中心工厂召开了“上海地区推进优质乳工程”动员启动大会。6月召开了奶协、奶农和光明乳业三方协商会议,为推进优质乳工程,讨论通过了从8月1日起对上海地区生鲜乳微生物及体细胞项目进行调整,提高标准、确保上海地区生鲜乳收购的质量。光明乳业全面实施优质乳工程,组建专业项目团队,制定了严格的巴氏杀菌乳内控标准,并在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专家指导下开展实施了46项优化措施,最终全部按期完成,12月以优异成绩通过项目验收,并举办《食品安全白皮书2017版发布暨优质乳工程授牌仪式新闻发布会》,光明乳业被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授予副理事单位及优质乳工程示范基地。3.1.7.3光明乳业连续三年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从牧场到终端、全产业链严把质量关发布白皮书是光明乳业每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始于2015年,光明乳业是行业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连续三年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的企业。这是光明乳业在食品安全管理的创新之举,白皮书统一了光明乳业的“质量语言”,推动了质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成为光明乳业的无形资产。2017版《白皮书》与前两版相比较,创新之处在于今年扩展了食品安全的外延,从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全产业链的质量升级,到进一步关注营养与健康,关注绿色环保。在内容上,用“PAI质量体系”、“一滴奶的世界级之旅”、科技“优+倍”、守护“绿水青山”等深入浅出地串联起光明乳业食品安全工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光明建立了大质量系统,核心是光明PAI(预防/评估/改善)体系,覆盖从奶源、生产、物流到分销全产业链。同时以合法合规保障食安底线、以监测系统进行效果评估,以数据平台实施精准追溯,以基础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全方位多维度构建食品安全管理框架,保障安全和质量目标的全面达成。食品安全是底线,品质是更高要求。“一滴奶的世界级旅程”从光明乳业奶牛育种开始,到饲养、生鲜乳管理、产品生产、冷链运输,直至将优质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全产业链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匠人匠心,精益求精,力求达到“营养、健康、美味”的卓越品质。光明乳业以消费者健康为核心,同时满足用户的不同消费需求,公司创新推出CHANGEU饮用型风味发酵乳等产品。光明乳业研究院每年不断推出新品,其中2017年共推出43个全新产品。光明乳业践行“绿色理念、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从牧场、工厂设计之初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生态安全做出贡献。3.1.7.42017年上海地区生鲜乳按质论价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结果经公开招标,2016年下半年起上海地区生鲜乳按质论价测试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上海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调整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2017年上海地区生鲜乳按质论价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测试结果(见表5)。3.1.7.5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和2017年上海地区生鲜乳价格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在我国奶业界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能否建立起有效的生鲜乳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是整个奶业产业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石。生鲜乳价格的合理与否,事关奶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它关系到广大奶农的生计,关系到乳品企业的生存,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上海实行奶价协商机制历史悠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当时的按质论价还只是单纯的以脂肪论价。计价检测机构隶属于牛奶公司。当时上海还没有第三方检测机构。2000年2月15日,经市政府批准,由上海市农委会同市技监局、物价局、卫生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生鲜牛乳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在上海市实施生鲜牛乳第三方按质论价检测。本世纪初,上海生鲜乳交售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开始实施第三方检测。按质论价指标体系经历了很长一段过程,从80年代到现在,一共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6月—2000年3月):以生鲜乳中的脂肪和蛋白作为计价依据。第二阶段(2000年3月—2002年12月):增加了抗生素残留和细菌数计价与考核。第三阶段(2002年12月—2004年5月):增加了黄曲霉毒素M1≤0.5微克的指标。第四阶段(2004年5月—2006年6月):增加了牛奶冰点测试的合格范围和亚硝酸盐指标的考核。第五阶段(2006年6月—2015年):将体细胞纳入计价体系。第六阶段(2016年—现在):全面推行优质奶工程。二十多年时间里,组织专家和奶农、乳品加工企业双方,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不断完善和优化生鲜奶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与价格挂钩的生鲜奶质量管理办法。为了实现上海在生鲜乳交售上更良好的秩序、生鲜乳价格,能更及时的反映生产成本的因素和生鲜乳价格逐步实现市场化,2008年9月在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的呼吁和协调下,由市发改委、市农委会同乳品企业和奶农代表协商出台了“上海市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至今都在正常执行。上海生鲜乳价格协商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以下九个方面:①确立“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和实施方案”;②选举产生奶农代表;③确定生鲜乳全成本调查方法;④确定生鲜乳全成本调查样本牧场;⑤实施生鲜乳全成本调查;⑥发布生鲜乳全成本调查结果;⑦协商生鲜乳购基础价;⑧发布生鲜乳收购基础价;⑨特殊事件的补充协商机制。2015年上海市发改委向市委、市府提出,生鲜乳价格退出政府定价目录,推进奶价的市场化改革,由市场决定收购价格,从而退出基本由政府主导的价格决定机制。2015年是市政府推进上海生鲜乳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一年,为了确保上海地区奶业稳定、健康发展,坚持优质优价、规范第三方检测,完善优质优价标准,加大了成本调查培训力度,力求客观真实地反应基础奶价,同时借助政府的优势,加大协会、企业、奶农三方协调力度,经多次协商,确定了上海地区合理的奶价,使上海没有发生压奶、倒奶现象,不仅稳定了上海的奶业市场,也为全国奶业市场树立了标杆,从而受到农业部和市政府领导的肯定。由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组织上海地区奶牛场生鲜乳生产成本调查,在生鲜乳生产成本调的基础上,组织召开有光明乳业、奶农和奶协代表参加的生鲜乳价格协商会。确定2017年上半年上海地区生鲜乳收购基础价格为3.78元/公斤,结算时间为1—6月;下半年上海生鲜乳收购基础价为3.75元/公斤,结算时间为7—12月。同时执行规模和优质优价奖励。2017年开始实施“生鲜乳收购季节差价”和为奶牛场“两病”净化制定的《上海地区奶牛场等级评定及奖惩办法》。即生鲜乳实际结算价=基础价+按质论价(脂肪、蛋白、体细胞、微生物、冰点)+分级奖励+季节差价+两病净化奖惩。2017年上海地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光明乳业结算给奶农的价格)4.36元∕kg。此结算价的平均质量指标为:乳脂肪3.70%、乳蛋白质3.19%、细菌数2.87万∕ml、体细胞数:25.65万cfu∕ml(数据来源:光明乳业华东奶源部)。其结果和上海地区生鲜乳按质论价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测试的2017年上海地区生鲜乳按质论价测试结果(乳脂肪3.72%、乳蛋白质3.22%、细菌数2. 72万cfu∕ml、体细胞数:24.9万∕ml)基本一致。3.1.8信息、技术交流、培训和科普努力办好《长三角奶业》杂志(六期)、上海奶业信息网和《长三角奶业》公众微信号,定期发布奶业新闻,技术、管理信息。成功举办《第十届长三角奶业大会暨展览会》和《第18届光明牧业论坛》等论坛。论坛得到政府部门、奶业协会、新闻媒体等行业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内外奶牛业专家学者、奶牛养殖场技术管理及行业相关人员上千人,共同探寻管理新模式,验证新理念,实践新技术,共同为长三角和中国奶业的转型振兴奉献智慧和力量。成功承办《中国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奶牛金钥匙技术示范暨D20奶牛公益助学走进光明乳业》和《牧场防暑降温和提升奶源质量暨公益性行业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参加者感到受益匪浅,实用、可操作性强。圆满完成《I•我牧场I•我牛全国优质奶源牧场巡礼采风之行》上海站的活动。成功举办2017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乳品专场)。配合录制东方娱乐频道《嘎讪胡》、《牛奶家族之秘》等节目。《中国乳业博物馆》、《上海奶牛科普馆》和《光明乳业华东中心工厂科普参观通道》等科普教育基地全年免费向社会市民开放。以上活动对普及科学饮奶知识,促进奶牛消费等起到良好作用。3.2 上海奶牛异地养殖概况(资料来源:上海奶业行业协会)2017年上海在江苏(太仓、昆山、海门、张家港、江阴、徐州等)、浙江、山东、天津、湖北、河南和黑龙江等地联营和异地养殖的奶牛场有28个,共饲养55,470头奶牛,其中成乳牛27,780头。(包括:①、光明牧业在外地的12个奶牛场,共饲养37,473头奶牛,其中成乳牛18,167头;②、原上海郊区近几年搬迁到上海周边地区异地养殖的16个奶牛场,共饲养17,997头奶牛,其中成乳牛9,613头。)2017年上海在异地养殖的28个奶牛场技术、管理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成乳牛单产7—7.99吨的2个;成乳牛单产8—9.99吨的3个;成乳牛单产9—9.99吨的13个;成乳牛单产10—10.99吨的8个;成乳牛单产超过11吨的2个。成乳牛单产超过10吨的奶牛场情况(见表6、表7)。4 2017年上海奶牛生产的几个特点4.1 持续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发挥产生严重影响根据上海市徐家汇气象站观测资料,2017年7月1日至9月30日上海市高温日共计35天(日最高气温≥35.0℃),其中7月23天、8月11天,9月1天。气温最高的7月,持续35℃以上高温日有18天(7月11-28日),其中连续11天为酷暑日(日最高气温≥37.0℃)(7月18-28日),7月21日极端最高40.9℃(下午14时左右),是第15个高温日、第9个酷暑日,是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打破了2013年40.8℃纪录,成为徐家汇站145年的气温最高值。从表8可以看到:气温最高的7月,2017年比2016年高温日增加9天,其中酷暑日增加7天,极端最高气温增值加0.6℃。2017年和2016年相比,2017年持续夏季热浪对奶牛的热应激更为严重,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更大,这也是2017年成乳牛单产超过10吨的奶牛场没有2016年多的原因。4.2 城市发展和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推进,上海当地奶牛饲养数持续减少,异地养殖增加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宝山区、奉贤区的奶牛场和光明牧业所属的青浦香花、奉贤胡桥、东海和嘉定朱桥奶牛场全面退养,奶牛饲养总量2017年比2016年减少了12,565头,减少16.26%,其中上海市本地奶牛饲养减少26.15%,减少幅度为近年最大。由于上海奶牛场大幅度退养,2017年奶牛场搬迁也是近年最多的,有个别奶牛场为近几年的第二次搬迁,从养殖区域看进一步北移,2017年有十多个奶牛场近万头奶牛被搬迁。搬迁对奶牛产生应激、影响产奶量,有不少奶牛场成乳牛单产本应超10吨的,由于搬迁,没能达到10吨,如江苏锡诚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原上海香花奶牛场)、江苏宝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原上海宝山奶牛场+天天源奶牛场)和泰兴市蒙源奶业发展有限公司(原在常熟)等均因搬迁影响产奶量。5 对近几年上海奶牛生产的几点建议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产业。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首次明确奶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在第四点主要任务优化区域布局中明确指出:在大城市周边产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中要求该地区“稳定奶牛数量,提高生产效率,重点发展种业龙头企业,培育优秀种公牛。大力开展粪肥环保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探索发展休闲观光奶业,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奶等低温产品,适当发展干酪、奶油等其他乳制品,鼓励新型乳制品。”2018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根据国家《奶业发展规划》的部署与要求和奶牛业的生产特点,对近几年上海奶牛生产提几点建议,供领导和业内同仁参考。5.1 上海还应该保留一定数量的奶牛,保持奶业稳定发展上海奶业生产是都市型产业,处于种养分离,面临环境保护压力大,土地、饲料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高,夏季高温高湿制约奶牛生产性能发挥,部分奶牛场棚舍与设施陈旧老化影响奶牛的舒适与健康等制约奶牛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乳制品缺乏国标竞争力,面临着生鲜乳均衡供应的矛盾与压力。上海不是奶牛养殖的好地方,但上海是牛奶消费的好市场,市场和加工的要求,需要我们克服制约奶牛养殖健康发展的瓶颈、劣势与问题,适应新常态,理清新思路,强化管理与科技创新,给奶牛提供优质粗饲料,创造舒适的环境、确保奶牛健康,生产安全、优质生鲜乳。奶牛是单胎大家畜繁殖扩群养殖周期性长,一旦受到挫折要得以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上海还应该保留一定数量的奶牛养殖,为乳品加工提供优质生鲜乳,保持奶业生产稳定,良性发展。5.2 依靠科技促进上海奶牛养殖水平整体提高,率先实现奶牛养殖现代化人才是上海奶牛业的优势,然而随着全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走出上海,走向全国的进程加快。人才紧缺又显突出,培养和引进奶牛场称职的职业场长和高级管理、技术人才队伍成了关键问题。根据统计,2017年上海市属38个奶牛场除1个后备牛场外,37个奶牛场中成乳牛单产超过8,000千克的有30个奶牛场,占78.95%。因为这些奶牛场的规模均比较大,所以按奶牛头数统计结果看,成乳牛单产超过8,000千克的奶牛场共饲养58,022头荷斯坦奶牛,占89.67%。其中有10个奶牛成乳牛单产超过10吨。但是奶牛生产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17年有7个奶牛场成乳牛单产在8吨以下。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念落后、优质粗饲料供给不足、设施陈旧、技术管理粗放、劳动生产力低等。我们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对低产场逐一梳理,加强技术服务与培训,提升他们的水平,使上海奶牛业整体水平得到提高。5.3 加大对金山、崇明等奶源基地奶牛场的改造,推进粪肥环保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上海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制约上海奶牛业发展的新瓶颈不断显现与突出。生态、环保压力大,养牛空间越来越小。闵行和青浦区2013年—2016年已经全面退养,浦东新区、宝山区和奉贤区的奶牛场2017年也已全面退养。松江和嘉定区仅各有1个奶牛场,共不到1,500头奶牛。上海的奶源基地除了光明食品所属奶牛场饲养的51,759头外,金山、崇明是郊区的仅有保留的奶源基地。这些奶牛场均为建于30年前传统的栓系饲养模式的老奶牛场,各项弊端不断突现,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和发挥,和上海现代奶业发展不相匹配,急需改造和改建。应引起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关注与重视,在总体规划、改建用地,资金筹划、扶植政策等方面支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推进与实施此项工作。“老牧场改造与提升”总体布局规划要有前瞻性同时要有可操作性,优化生态环境,保持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尽最大可能考虑一定量的土地,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养殖模式, 以解决粪污消纳和优质粗饲料的保障供给等问题。5.4 推进光明乳业和金山、崇明等奶牛场利益共享方面的合作,促进奶业一体化协调发展上海奶业产业一体化健康发展有良好基础,80年代牛奶公司设有郊奶科,对郊区奶牛场进行技术服务和奶源管理,郊区奶牛场为乳品厂提供优质奶源,为解决当时上海市民饮奶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建议推进光明乳业和金山、崇明等奶牛场利益共享方面的合作,促进奶业一体化协调发展。5.5 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要全力打造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要全力打造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模式。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和经验。实行“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在保障奶牛场优质粗饲料基本自给的同时,又可以做到粪污100%还田。上海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奶牛发展优势区域之一。但上海的土地资源极其紧缺。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帮助协调,在上海周边的江苏、安徽帮助建立上海奶牛养殖专用青贮玉米基地。近年,上海奶农已经在安徽宿州建立青贮玉米基地,但运回上海的运输费较高,建议给予奶牛养殖单位按奶牛青贮玉米所需总量的补贴。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黑龙江省供销社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从转变经营方式、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打开改革突破口,黑龙江省供销社在充分发挥为农服务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全省奶业产业发展,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潜能充分释放的改革之路。这一新突破,获得

0评论2018-08-02517

工信部:推动婴幼儿配方乳企兼并重组
7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称,7月23日,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9部门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部消费品工业司在京召开部分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工作座谈会,会上,部消费品工

0评论2018-07-2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