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云在察看撂荒的土地
马青云展示自己的“青云”牌核桃
马青云看起来就有股“犟”劲儿。
年前记者到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东六村采访他,谈起这个话题,村里人捂嘴直乐:“犟?人家那是有准主意!”
马青云过去在外边做餐饮,拉得一手好面。老家的拉面在城市里口碑一直好着呢!十年前,正当化隆拉面走向全国的时候,他却“逆势而上”,回到了自己夜夜梦到的村庄。
为什么?当时和他一起出去的人也都劝他:“回去种地能挣几个钱?还不趁着现在的大好机会,在外面多赚点?”化隆县是全国有名的拉面大县, 8万多人从事这个行业,年收入超过7亿,占农民收入的一半多。“当时我就说了一句,想把村里每一块撂荒的地都利用起来,让村里更多的人尽快富起来。”马青云回忆着。
在外务工的那几年,每每回村,马青云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撂荒的地也越来越多。地荒着,村子也萧条,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这叫不叫‘乡愁’?”
马青云在餐饮业浸淫多年,对食材的精挑细选让他觉察到产业链上游大有文章可做。此时,家乡那些荒地又不断在他的脑海中闪现。2004年,带着多年在外闯荡的积蓄,马青云回到了东六村。
马青云在修剪核桃树枝
当时县里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小杂果产业,马青云决定在村里种植核桃,这是有效利用撂荒地的最直接方式。创业之初挫折总是难免。刚开始他还以为种得越多越密,核桃结得才多,收入才好,这是第一次吃不懂技术的亏。拔掉多余核桃树苗的时候,马青云心疼得要命。不过,如今马青云已经成为了核桃种植的行家,在镇上组织成立了核桃行业协会,打造了自己的核桃品牌,还带动了一批种植核桃的村民。
核桃种成功了,但在马青云心里,要让村里富起来,这还远远不够。马青云说:“我一直在想怎么建立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这才是农村将来发展的方向。”
马青云在养殖场里
马青云在养殖场里
他的设想是,一方面,村子里撂荒的土地用来种植玉米、牧草等,为牛羊提供饲料,而牛羊的粪便可以当做农田、核桃林的天然肥料,种出绿色无污染的饲草料和核桃;另一方面,核桃林的空地也得有效利用起来,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土鸡。就这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马青云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态小农场。
马青云与家人在一起
守着偌大的薄皮核桃园,面对着满园的土鸡、成群的牛羊,虽在寒冬,但马青云的脸上写满春光。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跟着他走上了致富路,越来越多的村里人信服这个真正为村里干事的人。前些日子,马青云再次全票当选村主任。
站在东六村背后的山岗上,山脚下就是正在建设的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听着马青云对村子的发展规划,看着他一步步接近梦想,记者感受了这位执着的回族汉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