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发展上的突出优势
1.1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机械作业效率高
由于规划合理,阿旗的牧草种植一开始就基于规模化生产。政府扶持企业和合作社完成了水、电、路配套,种植地普遍采用喷灌,单块喷灌地面积普遍在500亩左右,大型机械可在田间无障碍运作,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的稳定性。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可以可在一周内完成万亩地从割、翻晒到打捆和田间转移、堆垛入库的全部工作,具备生产优质牧草的基础条件。灌溉设备的完善大大降低了苜蓿的越冬风险和提高了牧草产量的稳定性。
1.2 社会化服务配套完备,降低了农场的管理成本
由于阿旗牧草种植面积大而集中,农机、农化、销售等相关服务配套齐全,明显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主要表现为:一是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齐聚于此。一些全球技术领先的农机设备及农资企业都在当地设置了服务点,为牧草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社会化服务程度高。农资、农机、农业金融等各类农业服务公司在阿旗相对集中,如企业或合作社机械力量不足,可以方便地和各类农机服务公司进行合作,配套服务明显优于国内其它地区;还有些银行专门针对牧草生产企业进行专项贷款等。三是生产与服务成本低。以农机服务为例,大型的牧草收割、打捆机械的购置成本多在百万元以上,使用时间又有限而集中,每个企业完全自主购置设备很不经济,农机服务既能满足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也能弥补大企业在牧草集中收割季节机械力量的不足,同时,由于服务企业较多,价格也相对优惠,这使得企业和合作社的固定资产投入大大降低,资产负担相对较轻。
1.3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规模化的饲草生产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有经验的管理人才非常少,所以阿旗大多数农场都是在生产中边干边学。很多苜蓿种植企业能积极学习国内外牧草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很快应用于生产。如牧草大方捆打捆、牧草防腐剂、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都率先在阿旗大面积应用。目前种植的苜蓿品种多来自加拿大和美国,年刈割3-4次,亩单产水平为600-1000公斤干草。在此基础上,企业还不断总结阿旗牧草生产的特殊性,积极通过技术改进克服当地一些不利的生产条件。但农场管理人员的农业基础知识和管理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面临的主要问题
阿旗生产的饲草品质目前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农场管理和机械化程度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阿旗草业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和解决。
2.1提高苜蓿越冬的稳定性和降低肥水投入
2011年阿旗开始大面积种植苜蓿,除2013年春季因上年积雪大,苜蓿普遍返青良好外,其余年份苜蓿都有不同程度的越冬死亡情况。2014年的返青问题尤其突出,上年播种的苜蓿大面积没越冬,很多播种二年的苜蓿也没有越冬。11月-4月为阿旗苜蓿的越冬期,通过比较阿旗2010年-2014年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的月均温和降水总量,可以发现:苜蓿越冬死亡率最高的2013年冬季,降雨量较往年少10mm以上,月均温高了近2℃,暖冬干旱导致土壤持水量过低,是苜蓿越冬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而2012年的冬季降水量明显高于其它年份,苜蓿的越冬情况也最好。
比较阿旗近10年的气候状况可以发现,2013年暖冬干旱的气候较罕见,说明当地严重影响苜蓿越冬的气候为偶发而非常态,也就是说多数年份苜蓿的越冬并不是特别困难。但阿旗冬季多少雪大风,土壤又为沙性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再加上全年的蒸发量远高于降水量,对苜蓿的越冬并不是非常有利,需要科学管理才能提高苜蓿的越冬率。例如,越冬条件特别不好的2013年冬季,部分农场因为在施肥、刈割和灌溉等方面的科学管理,种植1和2年的苜蓿越冬良好,越冬率在80%以上;而同一品种在另外一些农场的越冬率不足50%,说明了田间管理是影响苜蓿在阿旗能否稳定越冬的首要因素。
目前,阿旗每亩苜蓿地的水电肥成本已经超过300元,过度灌溉和施肥,以及施肥量不足或施肥不平衡的情况都较为常见。农场在今后的管理中应该注重根据土壤肥力或植物养分检测结果确定施肥方案,有机、无机及微生物肥的配合使用及水肥的配合使用,针对不同作物推广更为高效的灌溉模式,以提高肥水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2.2 收获过程中的损失过大
阿旗生产的苜蓿目前以外销为主,主要生产大方捆干草。第一茬苜蓿一般在5月末-6月初开始收割,第二茬在6月末或7月初收割。从表2可以看到, 6-7月为当地降雨最集中的时间,第一和第二茬草的收割很容易受降雨影响,因而农场每年都有很大比例的草因雨淋品质降低或废弃,使种植收益大大降低。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在雨季以苜蓿青贮或半干青贮代替干草生产,但多数企业受技术和设备的约束,还以生产干草为主,因而降雨造成的收获损失目前还比较大,特别是2015年夏季降雨导致的收获损失特别大。苜蓿半干青贮应该是解决雨季损失最可行的方法,农场应该在加工干草的基础上提前制定加工青贮的计划,一旦气候不允许,可以马上将干草生产转为青贮或半干青贮。
表2阿旗苜蓿收割期的降雨量
降水量mm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2010年 |
113.2 |
18.9 |
36.0 |
52.8 |
6.0 |
54.7 |
2011年 |
27.2 |
26.2 |
191.7 |
14.3 |
6.6 |
13.5 |
2012年 |
19.7 |
109.8 |
245.3 |
30.6 |
70.9 |
18.3 |
2013年 |
23.3 |
73.8 |
104.7 |
51.9 |
9.9 |
13.0 |
2014年 |
70.2 |
76.3 |
18.6 |
24.3 |
111.6 |
6.5 |
2.3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匮乏,人均劳动效率低
缺乏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责任心强的产业工人,已经成为阿旗各农场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不但直接导致农场中诸如越冬不好、杂草和虫害控制不好、设备故障增多等等一些直接的管理损失,还导致低效生产的问题。以万亩农场为例,如果外包收割作业,美国农场普遍由2个人管理,每个人要可以承当诸如农业技术、拖拉机手、维修等多种角色。而我们需要配备专职的场长、农业技术人员、电工和农机手等多种岗位,普遍需要5个以上的人员管理。尽快吸引或培养优秀的专业人员及技术工人加入农场的管理工作将会大大提高农场的损失和提高生产效益。
2.4牧草质量需要稳定
虽然阿旗的种植户都有生产高质量牧草的意识,但受天气和经营模式的制约,农场很难保证向市场提供稳定质量的饲草。天气的影响主要为农场受降雨影响经常延迟刈割或刈割后降雨导致牧草品质降低,以及当地夏季傍晚后空气湿度很大,即使使用防腐剂也无法夜间打捆,每日适宜打高质量干草捆的时间非常短;经营模式的影响主要为各农场单独经营和销售,每户的面积有限,加上生产出的干草质量差别又很大,单个农场很难保证向市场供应稳定质量的产品,而奶牛场需要采购质量稳定的产品,这样就导致国内很多牛场即使成本增加也愿意采购国外质量稳定的产品。
2.5 销售面积小,增加了销售难度和销售成本
阿旗目前的牧草产量只相当于美国一、二个大型牧草公司的年销售量。以美国Balley公司为例,公司有15个员工,公司的自有种植面积只有3万亩,但年加工和销售面积达30多万亩,保证了不同等级的牧草都有较为稳定的供应量,因而可以和各类养殖企业签订稳定的供应合同。目前,阿旗种植企业以单体销售为主,销售面积只有万亩或更小面积,很难向市场提供某一质量等级的稳定产品,这样不单增加了销售难度,因为每个人承担的销售面积也很有限,又增加了销售成本。
现代草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小企业无论在生产技术、农机配置,还是在生产资料的购买渠道及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和大企业相比都处于劣势,而大企业也需要和多个小农场合作,提高其设备和人员的利用率,增加销售面积,进而提高利润增长空间。阿旗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合作平台,才能长期而有效地推动地区整体生产水平和生产利润的增长。
阿旗作为我国第一个现代草业集中发展的优势地区,其成功经验可以为其它地区的草业发展所借鉴,其现存的问题其实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在牧草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能解决好不但影响着阿旗草业未来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也关乎我国草业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