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头条首页 资讯头条分类 切换频道

“探路者”李凤玉

2015-02-13 10:342300
 2015-01-22 13:29|作者:记者刘伟林|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冬至时节,黑龙江大地早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仁发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玉米烘干塔传输带吐出的金黄色玉米在场院上堆成了小山,映衬着蓝天、白雪,描绘出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图。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捧起一把玉米,仔细检查着烘干效果:“还成。合作社今年粮食总产超过了一亿二,是个大丰收年啊!”

  这个合作社创造了奇迹: 5年间,社员从本村7户发展到8个村2638户、土地入社从1100多亩扩大到5.4万亩、从亏损187万元到盈利5328万元……

  带领仁发合作社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党支部书记李凤玉。

  这个老李更不简单。他不仅是仁发合作社的“主持人”,还是当地合作经济的探路者。古城镇新隆合作社理事长康利海告诉记者,自己一步一步紧跟着仁发学,2012年只有7000亩地,现在已经有土地3.2万亩,6个村的505户农民入了社,农民亩分红达到了726元。现在,仁发合作社联合了30多家他们这样的合作社成立联合社,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大。

  李玉凤年轻时当拖拉机手时,一直就琢磨着搞土地规模经营。2009年和6位村民成立了仁发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100亩地。但是最初点背极了:土地分散,大农机用不上;放到外地去给人家代耕,又没挣到钱。秋后一算账,提取折旧后倒赔了187万多元。那阵子对于老李来说特别难熬,“一听敲门声,心里直翻个儿,头一次尝到了躲债的滋味,火上得满嘴起泡,我挨个给他们打欠条,心一横,甚至都动了分农机的念头。”

  在省农委主任王忠林点拨下,李凤玉开始了探路之旅,探索着怎么把合作社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社:以350元/亩作为保底分红,高出当地农户自行转包土地每亩110元;入社成员不分先后,年终盈余按入社资金同等比例分红;国家补贴资金产生的盈余按成员平均分配;贫困社员可将本户入社土地保底金全额付息借回;入社成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重大决策事项实行一人一票;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这“七条承诺”一下子吸引了农户的眼球。相邻的3个村子1.5万亩耕地就都入了社。

  老李说,开始采取“土地保底+二次分红”分配机制。2013年,经理事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取消保底,实行风险公担,利益共享。这样一来,亩收益从700多涨到900多,比当地非社员农户将近多700元。

  国家的农机具补贴应该归谁?李凤玉说,这是给全体社员的,必须平均分配给社员。“到2013年末,仁发国投农机具资产1734万元,平均到每户,合七千来块,这就让仁发农业生产实现了耕作全程机械化。要是补贴散户,补到20万也实现不了全程机械化。”

  2011年经社员代表大会表决,仁发开始提取公积金,按分红比例记在个人账户,等同于投资,不仅成员之间产权明晰,而且不同年份也利益清楚。

  仁发合作社的成就引起多方关注,最近黑龙江省建设银行直接给仁发合作社授信一亿元。有了钱,老李又开始琢磨新的发展:新建一个肉牛养殖场、两座玉米烘干塔……“还有,多种点鲜食玉米!我们都觉得这个品种有前景!”说着说着,老李兴奋起来。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君乐宝总裁魏立华当选“年度三农人物”, 被赞为“中国良心奶捍卫者”
“一个奶粉行业的‘新兵’,却造出了获得全球顶级食品安全标准认证的婴幼儿奶粉。站在重拾中国奶业信任的风口浪尖,他一点一滴重来,面对技术壁垒,他一分一毫突破。他正用诚信,重铸中国乳业品质的丰碑。他是‘

0评论2016-01-25251

刘玉满:不同奶牛养殖模式的探讨
刘玉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主任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0评论2015-06-12294

中丹养猪业的使者——首席执行官杨林柏
当前中国养猪企业中,由外国独资的企业很少,由外国人担任公司主要领导职位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连云港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便是这少之又少中的独特存在。连云港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林柏先生,地地道道的丹麦人,曾接受完整的丹麦农场主教育并获得农业绿色证书,拥有30年的猪场管理经验。1981-1985年在加拿大管理奶牛场,之后一直从事猪场管理。1985-2008年间先后担任三个猪场农场经理,2008-2012担任丹麦最大的养猪公司DPL生产经理,同时管理13个猪场的15000头母猪,年出口30公斤仔猪约50

0评论2015-04-17336

王丁棉:值得关注的中国乳品机械与包装业
文/ 王丁棉广东省奶业协会顾问乳制品成为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必须经过加工和包装2 个环节才能实现,而这2 个环节的支撑点就是

0评论2015-03-30287